close

圖片來情趣用品源:《天下》/鄭佳玲
  中新網12月12日電 臺灣聯合新聞網11日刊登臺灣《天下》雜誌的文章說,有壓力,自然有焦慮。但持續而汽車借款過度焦慮,將嚴重影響健康。活得規律正向也需要學習。睡得著、吃得下、動得起來、笑得出來,才能穩固身心。
  文章usb摘編如下:
  又是年底。
  學生拼報告、趕畢業;上班族拼績效、結項目,消化預算。年底,當鋪是個焦慮指數升高的季節。
  臺灣桃園療養院一般精神科主治醫師黃韋欽指出,焦usb慮的來源,大多是擔心情況懸而未定。
  和憂郁一樣,焦慮是人類最常出現的情緒狀態之一。
  臺灣“精神健康基金會”健康指數組召集人楊聰財認為,適度、短暫的焦慮可以讓人達到做事一鼓作氣的效果,但慢性、過度的焦慮,卻會讓人變得“再而衰,三而竭”。
  焦慮不持續 正向看壓力
  持續而過度的焦慮累積,容易造成問題。
  黃韋欽指出,常常處於焦慮情緒的人,腦中可能形成某種神經迴路,變成一種自動化思考的習慣,以至於愈來愈容易陷入負面情緒中。
  生理上,也可能導致大腦內部分泌神經傳導物質的不平衡。久了將導致身體荷爾蒙失調,自律神經過度亢奮,影響睡眠、情緒等。
  焦慮情緒也可能產生下一環的反應。臺北中侖諮商中心心理師黃龍傑舉例,有人的緊張焦慮會嚴重影響日常生活與行為。例如,因為上課壓力、或怕被老師責罵等,而變得拒學。
  也有人在焦慮時,不正面處理問題,卻選擇自我安慰的逃避行為。例如,大考前讀小說、打電動,或是該工作時就喝酒、抽煙等,甚至成癮。
  黃龍傑指出,少數人會在壓力狀況解除後,成癮行為依舊持續,這就是焦慮帶來的下一輪問題。
  黃龍傑指出,暫時的焦慮反應,人人都有,也很正常。只有極少數人會罹患“焦慮症”。
  焦慮症有多種類型,如恐慌症、社交畏懼症等。楊聰財指出,“廣泛性焦慮症”是最常見的一種。廣泛性焦慮症是指,不只對“特定的事件”,而對生活中許多大小事都擔心。
  它有嚴謹的醫學定義,包括,這種情緒是否造成常常坐立不安、容易疲累、難以專心、容易煩躁、肌肉緊繃,及睡眠障礙等六種狀況。
  如果這六種狀況中包括三項,且持續三到六個月以上,就有可能是罹患了廣泛性焦慮症。
  建立應對壓力的好基礎
  然而,對大部份的人來說,壓力下,正常而適度的焦慮反應很常見,學習與焦慮共處,才是上上之策。
  首先是身心穩固,平時就建立起應對壓力與焦慮情緒的基石。
  楊聰財鼓勵,要“能睡、能吃、能動、能笑”。
  能睡:壓力如果影響睡眠,就容易形成惡性循環。
  能吃:要均衡正常飲食,吃東西時,也可以考慮攝取香蕉、鮮奶等富含色胺酸的食物。色胺酸是能穩定心情的血清素前驅物。
  能運動與笑:有助於分泌血清素。除此之外,足夠的運動還有助分泌讓人有活力、增加註意力的多巴胺,與加強應變能力的新腎上腺素,以及可減少煩躁的腦內啡。
  黃韋欽也鼓勵,保持規律生活。因為身體在不安定的狀況下,容易增加內在焦慮。
  相對的,焦慮時,通過身體放鬆的技巧,例如腹式呼吸、肌肉放鬆法等,能打開心理的抗壓空間。
  在抒壓方法中,對許多人來說,改變觀念、正向看待壓力與負面情緒,可能是最困難的。
  專家們建議,面對壓力,第一,不要刁難自己,看事情要“兩面俱陳”,儘量正面給自己打氣。
  第二,可以將焦慮“正常化”看待,告訴自己:緊張是人之常情,人同此心。同時也要告訴自己:焦慮是一種考驗或轉機,從中可以有更多經驗與學習。
  楊聰財則建議“說、唱、做、寫”的抒壓四訣:找人談一談、唱唱歌、早中晚及睡前各做二十次深呼吸吐氣,以及寫“快樂日記”,把快樂的事情寫下來。
  他指出,情緒、行為和思考習慣是互相牽動的,平時養成好的生活與思考習慣,才能正面地面對壓力與焦慮。(作者:謝明玲)  (原標題:做好4件事 學會和焦慮“共處”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rz69rzaotv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